站内搜索:
主办:中共兴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兴平市监察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茂陵寻古

兴平廉政网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 来源: 访问量:

我曾多次到茂陵寻古。登上茂陵、英陵、霍去病墓、卫青墓、金日磾墓远望霍光墓,千年往事涌上心头。

太史公如椽巨笔记下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让人敬仰。这些民族黄金时代的英雄人物如天上繁星,闪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在茂陵,我流连于石刻间,企图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石刻的艺术价值及其丰富内涵前人备述矣!石虎、怪兽吃羊、人与熊想象奇崛,巧夺天工,让人不禁对雕者心生膜拜,何等气魄才能造就这惊世骇俗的石刻?

透过石刻的表相,可以揣摩当年石工的精神状态。来自齐楚燕韩赵魏秦的石刻艺术家们在这里放开了手脚,思绪如天马行空,他们以石为纸,铁钎为笔,任由想象力尽情飞扬。

一个王朝的伟大体现在他的每个角落,来自底层的石刻艺术家们,充分展示天才的创造,刻画出了当时汉民族整体的精神状态。充满阳刚之气的简练线条传达出的气息与明清繁复孱弱线条完全不同,这是奔放强悍精神灌注出的阳刚之气,这是汉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石工心灵上的投影,这是汉武大帝北击匈奴西出河西,迈向亚洲腹地的底气。

这些刻凿好的石雕,被垒放在霍去病墓上,与祁连山状的墓冢融为一体。霍去病墓冢之上尚有未完成的废弃之作,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石工们为了表现出汉家气象,数易其稿,在不断的反复揣摩修改中,创造了这些石刻文明瑰宝。

可以想象,当年以锤为笔的大汉石工,盘坐在巨石之上,极力刻画着他们从未见过的祁连山英雄谱。他们听着百战老兵的故事,锤凿出征战场景。开疆辟土的英雄一颦一笑,被抽象后一点一点复活。猛虎,熊罴,野猪,他们塑造出的每个形象都在夸耀战功。

大汉气象融汇贯通于心,石工据此凿刻出了大汉的雄强气势,不经意间他们也雕刻出了匈奴战士形象,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战的匈奴勇士虽然已被踩踏在汉马之下,仍然困兽犹斗的与命运抗争。历史的演进,让匈奴子孙也融入汉民族,成为我们民族基因的一部分。历史用这些石刻形象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民族会被轻易征服,打败英雄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茂陵绕不过去的就是马的传奇。我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脑中所思,都是马的形象。

马,西汉王朝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汉武帝一生爱马,为马命名,为马赋诗,为取汗血宝马而西征。

在大陵南侧试掘陪葬坑时,曾发现80多具马骨。一代帝王用马作为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图腾。如今,这些在地下陪伴汉武帝的马骨似乎还带着西域的雄风在地下嘶鸣。

茂陵石刻,有着众多马的形象。耳短颈长,高大挺拔,毛色鲜亮,姿态优雅的汉马似乎已蠢蠢欲动,跃身而起,一声长啸穿越时空,正在向我奔来。

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我看到大汉西征的骑兵马队,旌旗猎猎,在他们身后是逶迤而行的保障部队,这是一支由羊、马、牛、驴、骆驼和衣衫褴褛的民夫组成的队伍。他们或驮或拉或驱,以无声的隐忍成为光鲜亮丽骑兵部队的背景。他们巨大的付出,在史书上被寥寥数笔带过。没有华丽夸张的故事,但这些无声沉默的大汉子民是垒砌祁连山的巨石,是堆高阴山的沙土,是石牛是石马是石虎是咄咄逼人的大汉雄风。

一匹战马所需物资需要数十匹耕马来保障,这些耕马无法一跃千里,他们只知脚踏实地的负重前行,他们肩拉膝扛支撑了大汉骑兵“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

《汉书》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汉武帝“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战后“军还,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这就是胜利的代价,真相就藏在冰冷的数字里,历史不经意间就掩盖了春闺少妇的泪水。

在茂陵时常可以看到游客的献花。这既是对汉武帝、冠军侯们的追念,也是对修陵人的祭拜。筑成陵墓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粒沙子里都藏着一个陌生的面孔,虽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们每时每刻能感受到他们心灵的跳动。

登陵远眺,城市村落相连,历史舞台上充满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那些陵墓的建造者只能在石刻的空隙间留下零星的名字,其他的都泯灭无闻了。透过历史的烟尘,我清晰的看到亿万黎民沉默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历史巨大的背景里,他们如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穿山越岭,奔涌向前,在历史的巨石上蚀刻出不可磨灭的痕迹!


咸阳市及各县区廉政网 廉政系统网站 常用网站